1208 曾梵志 1990年作 藝術家與模特
LOT號 | 1208 | 作品名稱 | 曾梵志 1990年作 藝術家與模特 | ||
作者 | 曾梵志 | 尺寸 | 54.6×74.9cm | 創作年代 | 1990年作 |
估價 | 450,000-750,000 | 成交價 | RMB -- | ||
出版 《看景——曾梵志的繪畫1989--2004》,P8,上海香格納畫廊,2004年版 《曾梵志 散步》,P32,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 《曾梵志全集》中文版,P138,Skira出版社,2019年版 展覽 1990年,曾梵志作品展,湖北美術院美術館,武漢 2004年,曾梵志的繪畫1989—2004,何香凝美術館&新加坡斯民藝苑 藝術家必須觀察自己的精神活動并聆聽內在需要的呼聲,然后他才有可能用各種表現手段,不管他們受到世人的褒揚還是貶斥,這是表達精神內涵需要的唯一方法,內在的需要所要求的一切技法都是神圣的。 ——康定斯基《論藝術的精神》 曾梵志 ZENG FANZHI b.1964 1990年,距離曾梵志從湖北美術學院畢業,和《協和三聯畫》的橫空出世還有一年時間,時至今日回首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來時路途,1990年似乎即是一個終點也是一個新的起點,猶如坐標一般定位在這一歷程中。八十年代之前的中國美術界寫實主義幾乎占據支配地位,不管畫家之間有多大實質和立場上的差異,寫實主義的方法和有限的主題,總是將人們的視覺判斷限制在“復制”與“再現”的范圍。直到八十年代初中國敞開改革開放的大門,接納大量西方哲學思潮的涌入,蘇聯的教學體系才逐漸被動搖。在眾多西方藝術流派中,曾梵志選擇了表現主義,這或許與童年經歷和性格有關。 1964年曾梵志出生于湖北武漢的一個普通家庭,1972年進入武漢市統一街小學念書,他像那個時代所有孩子一樣接受了意識形態濃重的中國式教育,也正是在讀小學的過程中,本該享受愉快童年的他開始經歷人生中初次關于創傷的體驗,這種創傷來自于他的班主任,原因簡單而荒謬,由于班主任不喜歡他,便憑借著自己的主觀情感,拒絕讓曾梵志加入少先隊,直到小學畢業他都未能帶上紅領巾。也許對于成年人或者成長于價值觀多元的21世紀的孩子來講,被拒絕加入少先隊,還不能構成一種傷感的體驗,但在過去特定的社會語境下,人們有著堅定的集體意識和統一而樸素的價值觀念,所有人都被各種組織同化和聯系起來,不被組織接納,意味著不被主流價值觀的集體接納。雖然被排斥為異類的孤立感成為曾梵志長久以來的心理暗示,對其性格的發展影響至深,但是具備思考能力的藝術家往往擅于在人生的每一個困境中參透事物的兩面性。曾梵志坦言自己有著與馬塞爾?普魯斯特一般無法忘卻的記憶,他曾被這些記憶中的體驗打敗過,但慶幸它們并未毀滅他,他在日后經歷了更多并恢復對人群的信心之后,記憶與靈感一起變成他創作時不能缺少的某種神秘物質。 1987年曾梵志考入湖北美術學院。入讀大學的前兩年,正值“85新潮美術”運動時期,大量國外藝術作品的印刷品和藝術理論書籍流入中國,為中國當代藝術的創作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藝術家們開始對歷史和現實進行反思。1984年至1985年曾梵志赴北京觀看了趙無極、蒙克、勞申伯格的展覽,眼前的作品讓他感到震驚,這些表現主義、抽象主義以及裝置藝術與官方長期宣傳的藝術形式和思想實在大相徑庭。曾梵志開始意識到藝術是思想的表達而不是簡單的復制。經歷了大一大二的兩年學習后,第三年他放棄了對學校教學環境的適應,開始只按照自己的想法繪畫。這一時期,他深受貝克曼,杜菲,德庫寧的影響,西方表現主義大師注重精神內在的表達方式似乎讓曾梵志找到了釋放靈魂郁結的途徑。 1990年曾梵志創作了一批反映日常生活的作品,《藝術家與模特》(Lot1208) 即是其中一。在此幅作品中,曾梵志用粗獷的線條扭曲了人物的客觀真實感,并在構圖中刻意凸出人物主體及夸大眼睛占據面部的比例,人物眼神空洞而茫然卻有直擊靈魂深處的力量,這些筆觸效果具有典型的表現主義風格,然而簡潔的黑白灰色調又將畫面的情緒收斂于理性的敘事情節內,人物以組合的形式存在,人與人之間卻充滿了隔膜感,作品雖取材于身邊熟悉的人物和事件,但這種日常性遠非寫實的表現?!端囆g家與模特》(Lot1208) 中沒有同時代藝術家普遍強烈的批判性與不滿情緒的宣泄,而是通過詮釋現代社會生存境遇里人性深層的復雜來展露社會最真實的一面。 曾梵志始終是站在冷靜旁觀者的立場,正如栗憲庭與他的一次對談中所述“人保持良知,有個人獨立的意識和感覺并不容易,所以我覺得你始終清醒自己的感覺,清醒自己真實的生活環境”。清醒的智慧或許是與生俱來的天賦,這種天賦也成就了他后來的“協和三聯畫”系列和“面具”系列的成功。 2001年之后,隨著時代的變化曾梵志開始了在繪畫語言上新的探索。他希望可以真實記錄精神層面的感受,反映新的問題。起始于1993年的“面具系列”作為曾梵志創作時間跨度最長的題材,成為一個約定俗稱的符號也變作了對他自身創造力的束縛,他開始試圖揭下面具,描繪人之真面。在2003年的《無題》(Lot1209) 中,人物以孤立的肖像形式存在,而沒有了面具,原先浮華的、鮮艷的服裝也隨之消失,背景也被虛無一片的單調所代替。曾梵志集中筆墨用一種質樸而有力的方式抓住了人物的神態,透過人的血肉和圓睜焦慮的雙眼,體現個體在孤獨中痛苦和壓抑的情緒。面具揭掉后,人物空虛的目光和脆弱的自我得以暴露出,個人靈魂被刻畫成為在重新進行文化適應的劇痛中尋求社會角色。這些肖像畫的創作并未使曾梵志探索的心得到滿足,他認為這不是能令他徹底滿意的轉變,于是他嘗試新的突破。早在學院時期,曾梵志選擇表現主義的同時也在嘗試著抽象主義。2003年的《粉色》(Lot1210) 即為曾梵志為數不多的抽象作品之一,作品從不具體的情節中無意識的抒發,描述的對象也非真實世界的場景。在《粉色》(Lot1210) 的創作中曾梵志抓住了預設性和偶然性的特征,他借用了中國書法的抽象性,同并參合了“禪”的意味,而這種境界就是無意識,這種無意識就是有意識的積累,讓有意識進入無意識,即是一種自我體驗的過程,這一繪畫風格的清新、單純、質樸正表明其抽象性的藝術語言—集自由度、力量和音樂流動一體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