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吳冠中 1975年作 漓江新篁
LOT號 | 1215 | 作品名稱 | 吳冠中 1975年作 漓江新篁 | ||
作者 | 吳冠中 | 尺寸 | 77×96cm | 創作年代 | 1975年作 |
估價 | 40,000,000-60,000,000 | 成交價 | RMB -- | ||
出版 《吳冠中全集X》,P201,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版 《世紀藏臻》,香港會議展覽中心,2010年版 展覽 2022年,ART021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上海 來源 香港萬玉堂 Plum Blossoms Gallery 香港蘇富比2011年秋拍Lot 804 北京保利拍賣2018年春拍Lot4203 注 本件拍賣標的處于保稅狀態下,詳情請見本圖錄《保稅拍品競買須知》 “水似青羅帶,山似碧玉簪”,杜甫對漓江的感受引起許多人的共鳴,也引起我的共鳴。細分析,青與碧是類似色,只是和諧,二者并列時色彩感不強,或令人忘記了色彩(繪畫中色彩結構之復雜性)之存在。減弱了色彩的復雜性,絲綢與玉器之類的質感反易突出,從造型角度看,“羅帶”與“玉簪”才是漓江山水的本質之美。 我多次畫漓江,油畫、水彩、水墨,大都著力于江山如畫的倒影之美,著力于酥軟、柔和的情調之渲染,但往往只表現了江山之一角。我想將羅帶與玉簪的對照之美,構成酥軟與柔和的虛實之美,作為充溢整個畫面的主角。山之倒影雖加強了山之層次,但有意無意間又割斷了羅帶。羅帶,那是漓江命脈。我首先保住羅帶的飄逸無阻,不染倒影;同時強調遠遠近近的山之層次,著意表達玉簪的半透明質感,因此干、濕、濃、淡,大塊的虛實對照都為了追求酥軟與柔和;道是有色卻無色,色是和墨并用的,一味為了顯示漓江山水的氛圍之氣。若真能表達空氣濕潤的江山韻味,則青碧也可,墨彩也可,道是無色卻有色了。 ——《吳冠中繪畫形式分析》(節選) 那一色青綠之中其實并非單一的青綠,其間色調的遞變極為微妙而含蓄,還真需利用油彩的明度與色相之豐富才足以對付。 —吳冠中《閑話畫竹》 吳冠中 WU GUANZHONG 1919-2010 吳冠中的漓江題材創作最早可追溯至1972年。當時,畫家正在河北李村參加勞動改造,經過多年的繪畫禁令后終于又被允許作畫,這對于吳冠中而言無疑是倍感欣慰。同年他與妻子赴貴陽探望病中的岳母,在途經桂林時作了短暫停留。在桂林,吳冠中利用寶貴的游歷時間創作了一批寫生作品,從而開啟了其藝術生涯中長達二十余載的“漓江系列”。桂林綺麗多情的山山水水給吳冠中留下了無比難忘的深刻印象,畫家從這些千姿百態的真實風景中抽取出最為中意的形式構成,逐漸形成了諸多標志性的畫面主題與構圖方式,而其中“漓江新篁”可謂是畫家至愛主題之一。 從二十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吳冠中曾以相似的構圖對該主題進行了六次創作,其中四幅皆作于七十年代。此幅《漓江新篁》(Lot1215) 作于1975年,這一時期是學界所公認的吳冠中油畫創作之鼎盛時期。當吳冠中從李村調回北京后,又馬不停蹄地趕赴全國各地寫生,創作了大量風景畫。吳冠中七十年代油畫的基本特征乃是一種高度自然主義的寫實性,注重于具象的表現和空間的設置,在藝術語言上接近于西方風景畫。由于畫家在1974年時重拾水墨畫創作,因此七十年代后期的油畫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水墨語言的影響,最終在八十年代實現了兩種語言的完美融合。在此幅《漓江新篁》(Lot1215) 中,我們便可清晰地觀察到藝術家已經開啟了上述嘗試,堪稱其繪畫語言不斷提煉并走向飛躍的偉大起點。此外,全幅無一處未經過畫家精心布局與反復雕琢,直至達成形式上的完美、和諧,足見其用心之深,且為六件同題材油畫創作中尺幅最大的一件,可謂該系列執牛耳者! 縱覽全幅,畫家以馬夏之法,僅取漓江山水之一隅入畫。畫中的竹林、樹木、河岸、流水、漁舟與遠山以及充滿詩意的構圖與留白不禁讓人聯想到中國源遠流長的山水畫歷史中諸多傳世經典。于此同時,著力描繪前景的樹木植并以概括的筆觸逐步淡化中景及遠景,從而形成主次分明、親疏得體的畫面層次的獨特方式,無疑又揭示了法國十九世紀末巴比松畫派對于畫家的強烈影響。 細查之,畫面右側的植物為近景,左邊為中、遠景。雖然右重左輕,左空右滿,但通過竹枝、漁舟和山村等物像的巧妙設置使畫面達成了平衡。畫家采用空氣透視法營造出縱深空間,畫中景物的清晰度和色彩的濃度按照距離向遠處遞次減弱:近景的竹林和樹木由無數細密的筆觸精心疊加、鋪陳,予人撲面而來的蒼翠繁懋之感;幾只漁舟稍微退遠,靜靜地停泊在水面上,船身和倒影均以快筆迅速掃出,構成概括而含蓄的形象;對岸村莊里的南方民居白墻黑瓦,鱗次櫛比,但卻只以細筆稍事勾勒點到為止,僅可以看出基本的輪廓與色彩;最遠處的山巒以極柔和的用筆輕輕染出大致的形體,仿佛籠罩在氤氳的霧氣中,與天空近乎交融,全幅構圖和諧,空間層次豐富而微妙。就像亨利?盧梭一樣,吳冠中將寫實手法與高度主觀性的浪漫主義氛圍結合起來,賦予大自然一種純凈而生動的美感。同時,他亦在繪畫語言的運用中融入了含蓄的文人韻味,以赭色偏灰的調子暈染江面,降低色彩的明度與飽和度,令畫面呈現出一種澄澈透明的視覺效果。此外,遠山的暈染手法也極其類似于中國山水畫中對于遠景的處理,與前景形成了虛實對比。 從創作方式看,《漓江新篁(Lot1215) 》雖源于一幅寫生畫稿,但畫家在原稿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再創作。在畫面的經營布局和空氣氛圍的表現上,畫家將中國和西方兩種截然不同的繪畫語言進行了創造性地融合嘗試,以取長補短的方式構建出一種嶄新的風格傾向,既有著西方油畫中大塊面的用筆塑形和厚涂所造成的濃郁色調,又富于傳統中國繪畫的清幽虛靜之美。 在《漓江新篁》(Lot1215) 中,前景郁郁蔥蔥的竹林無疑是整個畫面的焦點所在。在吳冠中數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南方的翠竹始終是其難以割舍,反復表現的心愛題材之一?;蛟S從童年開始,家鄉宜興郁郁蔥蔥的竹林便扎根在了畫家的腦海中。竹也因此成為了畫家最濃的鄉愁,成為了他研究藝術之形式美的重要元素。在創作中,吳冠中曾經嘗試了很多方法畫竹,最后他發現程式化的方式根本不適應表現竹林的整體風貌,舊方法難于表現新的境界和聲勢。他在《閑話畫竹》提到:“我五十年代開始用油畫表現竹林,竹林色彩單一青綠,不易于此發揮油彩的斑斕之特長;竹林裊娜搖曳,風韻悠悠,似乎又不宜發揮油畫粗獷之特色?!弊詈蠼涍^反復試驗,他得出結論:“那一色青綠之中其實并非單一的青綠,其間色調的遞變極為微妙而含蓄,還真需利用油彩的明度與色相之豐富才足以對付?!本痛硕?,《漓江新篁》(Lot1215) 一作完美地實踐了吳冠中的“畫竹理論”。畫中的竹林使用了大面積的綠色,同色系的色彩堆疊極易失去層次感,為此吳冠中在具體處理時加入了大量微妙的色彩變化,綠色系從深到淺的過渡有著中國畫中“墨分五彩”的效果,再配合竹林后面的樹木與陰影,營造出了空間上的深度和豐茂的質感。此外,綠色中還糅合了少量的棕色、藍色及紅色,這些浮現在大片綠色上的色點零星散落在枝干和地面上,非但沒有喧賓奪主,反而造成了視覺上的豐富性。這種在畫中運用繽紛色點的方式,后來也成為了吳冠中標志性的繪畫手法。在《漓江新篁》(Lot1215) 中,吳冠中用不拘一格的方法表現出了郁郁蒼蒼、隨風搖曳的竹林風貌,實乃畫家七十年代寫實繪畫之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