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蘇天賜 江南風景
LOT號 | 1219 | 作品名稱 | 蘇天賜 江南風景 | ||
作者 | 蘇天賜 | 尺寸 | 81×100cm | 創作年代 | -- |
估價 | 1,500,000-1,800,000 | 成交價 | RMB -- | ||
出版 《21世紀的投資瑰寶:中國油畫》,P218,香港東方藝術基金會,2006年版 《尋脈造山-寶龍美術館開館展》,P53,寶龍美術館,2017年版 展覽 2017年,尋脈造山:寶龍美術館開館展,寶龍美術館,上海 意象出于愿與天地萬物共生共榮的心靈,它將風云、張弛、興衰、虛實、疏密重新排列,有其常理,而無定則……在畫面建立起和諧的具有人文品格的家園。 —蘇天賜 蘇天賜 SU TIANCI 1922-2006 1953年,蘇天賜首次帶領學生來到西山太湖地區進行創作教學,太湖潤濕清涼的氣息讓蘇天賜感覺親切而熟悉,兒時在陽江吹吹海風,登山看云的回憶浮上心頭,“大自然所觸發的情緒激動,越來越成為我的藝術行為中的主要動力”,藝術家與太湖的緣分從此開始,此后數十年蘇天賜多次旅居太湖,煙雨迷濛的江南水鄉成為蘇天賜的第二故鄉。 蘇天賜師承林風眠,是林風眠藝術創作理念的同行者。他的寫意油畫在二十世紀中國現代油畫的發展史上占據了一個重要的位置。蘇天賜在1940年代就讀于國立藝術??茖W校,師從于林風眠,此后便確立了自己的創作方向,即將東西方藝術取長補短,互相融合。他系統地研究了西畫的空間結構及中國畫的線條、墨韻和意境,最終創造出一種融合了寫實與東方情調的藝術風格,實現了油畫語言從西方體系向中國表達方式的基本轉換。蘇天賜的油畫語言成熟于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又進入一個風格變化期,從早期注重外在形式的探究,轉向內心意象的抒發,作品不斷弱化具體場景和真實細節,代之以強烈的主觀意象,畫風更加凝練深沉,畫法上也更傾向于一種自由揮寫的偶發性。 《江南風景》(Lot1219) 創作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是蘇天賜描繪太湖風光的代表之作,色彩明凈清新,構圖平衡,藝術家以靈動的筆觸描繪湖平天宇闊,山翠黛煙濛的春初。1979年,蘇天賜在富春江寫生時曾作詩云:“湖光侵綠野,云飛闊碧天”,用來形容此作亦十分貼切,畫面中近景荷花枯莖散落湖面,虬勁的樹枝延展伸出撈起春水,藝術家用上挑的筆觸勾勒莖干與樹枝,呈現出中國畫中“飛白”的效果,大巧不工,拓展了油畫的內涵。湖面水光游漫,倒映著樹木挺秀之姿和掩于林中的白墻黑瓦,遠處山巒云霧交碧,淡藍和淡綠的天色、山色在水中暈染,生出一股水墨畫的淡泊之意,近景遠景的光色變化既有印象派的朦朧概括,也有元明山水畫式的虛實結合,共同譜寫出一首江南春朝佳時的協奏曲。 從53年初訪太湖,到九十年代赴太湖寫生,蘇天賜與太湖地區的緣分跨越四十余年,藝術家見證了當地村落興衰更替、人來人往,無論人與物如何變化,太湖空潤幽遠的氣質永在,大自然生生不已的力量凝聚著蘇天賜與天地萬物共榮共生的心靈,在繪畫的世界里暢快地開拓出屬于自己的山水風景與絕妙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