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王沂東 1994年作 花燭夜
LOT號 | 1225 | 作品名稱 | 王沂東 1994年作 花燭夜 | ||
作者 | 王沂東 | 尺寸 | 103.7×137cm | 創作年代 | 1994年作 |
估價 | 4,000,000-6,000,000 | 成交價 | RMB -- | ||
出版 《唯美至上——著名油畫家系列之一》,P109,天津楊柳青畫社,2005年版 《中國當代油畫名家畫集:王沂東》,P37,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2011年版 來源 香港Schoeni Art Galleny 香港蘇富比2011年10月3日Lot.0777 注 本件拍賣標的處于保稅狀態下,詳情請見本圖錄《保稅拍品競買須知》 王沂東 WANG YIDONG b.1955 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逐漸復蘇的中國畫壇上出現了“鄉土現實主義”的油畫。陳丹青的《西藏組畫》、羅中立的《父親》等一系列作品,逐漸確立起全球藝術格局中凸顯“中國身份”的東方語式。這種鄉土范式的形成,既隱含著藝術家對于全球化與本土意識之間關系的深刻洞悉,同時就藝術語言本身而言,又可以被視為油畫本土化進程中的有力探索。作為中國寫實油畫的領軍人物,王沂東創作于1994年的這幅《花燭夜》(Lot1225) 無疑是對這種東方鄉土敘事的最佳詮釋。 王沂東一直堅守著鄉村題材和民間趣味,他對鄉村生活的向往是對純粹精神的贊美,他對農民的熱愛實際上是對民間色彩的情有獨鐘,這種選擇取向和文化志趣不僅讓王沂東保持著良好的創作心態,也為他的畫作融入了內在的感染力。王沂東油畫色彩的艷麗和內在的樸實和諧地統一于一體,他喜歡用的顏色是黑色,紅色和白色。這種顏色的組合很容易產生強烈的視覺效果,他一方面能夠充分發揮這樣色彩的視覺效果,同時又能為畫面提供充分的深層感覺和追問空間,讓觀者得到近而知微,遠而見深的感受。 從在中央美院油畫系二畫室學習,到留校任教,再到北京畫院的專職畫家,對西方油畫技巧的鉆研是伴隨王沂東成長的,然而對于沂蒙故土的懷戀卻是浸透在骨子里的。家園的記憶,在王沂東眼中,是“一段充滿暖色的歲月”。因此,多年來他一遍遍用村漢、新娘、花布、紅襖等元素描繪的鄉村圖景總是燦爛又炙熱,實際上他是在不厭其煩地勾勒自己的“歸家之路”。就像安德魯?懷斯,懷揣著憂郁感傷的情思,反復畫著自己“郵票大小”的家鄉。王沂東作品中那濃得化不開的“中國紅”和仿佛郁結著泥土氣息的凝重黑色,純粹得似乎褪去了一切俗塵。 “洞房花燭夜”一直是中國人對于婚禮的代名詞,但在傳統繪畫當中,卻極難找到恰當的相應佳作。這是由于中國水墨長于營造空間層次,卻在呈現光線變化上有所局限,留學法國的林風眠曾經領悟此點,在風景繪畫中加入油彩般的光影效果,使得作品別開生面;而在人物繪畫之中,西方油畫透過調度光源,使人物在強烈的光暗對比中粉墨登場,這一“光影強化”技巧不但提升作品的戲劇效果,角色焦點亦更見分明,十六、十七世紀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和法國畫家喬治?德?拉圖爾,即以擅長此法而名垂畫史。在《花燭夜》(Lot1225) 中,藝術家巧妙騰挪此技巧,表現中國人常提到的人生四大樂事之一的洞房花燭夜,一排燃燒正旺的大紅蠟燭,映照著新嫁娘的臉龐,新娘的臉上不僅洋溢著對幸福與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而且呈現出對新婚的喜悅與含羞帶怯的復雜心情。藝術家的高度寫實功力與細膩的筆觸,在大面積的紅與黑的對比和亮黃的點綴下,使人物的精神氣質與東方式的內在融合,將洞房花燭夜的永恒光彩亙古留存。 我畫的人是自己的世界,是下意識內心的活動,你不過是站在框子外面窺視人家的內心,如果她知道自己在被圍觀的話,那個狀態就不對了。這個過程很含蓄,追求含蓄和分寸,框架上有力量,分寸上見功夫。 —王沂東 |